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欧博Allbet-欧博游戏--娱乐城-百

木偶戏掀起“青春风暴”

时间:2024-09-03 18:40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38 次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骏 通讯员叶惠涛、北理浪  “不在去公益教学的路上,就在去创作打磨剧本的路上,我发现木偶戏这事儿还挺黏人的。”作为大朗木偶戏的第五代传承人、巷头木偶剧团团长陈伟明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大朗巷头木偶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巷头木偶剧团也是全省唯一一个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骏 通讯员叶惠涛、北理浪

  “不在去公益教学的路上,就在去创作打磨剧本的路上,我发现木偶戏这事儿还挺黏人的。”作为大朗木偶戏的第五代传承人、巷头木偶剧团团长陈伟明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大朗巷头木偶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巷头木偶剧团也是全省唯一一个民间业余社团,在子承父业的过程中,陈伟明将在深圳的茶具企业交由专人打理,自己一心扑在木偶戏上。该剧团创新编排了《东仔劝赌》等系列普通话现代木偶剧,还有潮味十足的木偶音乐剧、创意剧,同时在灯光音响、数字编排与木偶本身等方面注重融入新技术与时代元素……以接地气的方式让年轻人喜欢上这一传统文化,并主动参与其中,让木偶戏切实焕新并“活起来”。

  从“想分担一点点”开始接触木偶戏

  “因为老爷子的原因,从小耳濡目染就有所接触。”陈伟明回忆说, 小时候每逢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老爷子带着巷头木偶戏剧团到处巡演,木偶戏红极一时,“表演多、设备旧,看着挺辛苦就去帮忙啦!”他口中的老爷子,就是如今已77岁依然唱腔遒劲、十指灵动的大朗木偶戏匠——陈绍初,十几岁就挑着担子到各处行走,与木偶戏结缘近60来年。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历经时代变迁,巷头木偶剧团也几度沉浮。1977年,作为“台柱子”的陈绍初着手成立了巷头木偶戏剧团,后因经费困难停办,不少团员为养家糊口转而另谋生路。在最困难的时候,热爱这一行的老爷子“自掏腰包”,与几位团员和周边镇的“发烧友”一起开开“私伙局”、唱唱粤剧、练习唱做念打。

  到2006年重组木偶剧团时,老爷子再度接手,担任团长兼教练并向社区招募成员,而巷头也投入60多万元购置了一批道具与器材,巷头木偶戏迎来“又一春”。老人对于这一祖传手艺的执着与痴迷也打动了家人,一有演出,儿子负责舞台电脑、灯光、音响,女儿负责字幕,妻子负责后勤工作,如果人手不够,妻子还要作为“后备队员”上台举起木偶演出,有时甚至孙子和外甥也参与其中,从而“三代同台”演出一时传为佳话。

  “那时的排练,包括私伙局均在自家农场进行,农场里有鱼塘,有鱼有菜,老爷子出钱出力平时还要管顿饭。”快言快语的陈伟明坦言,看到老爷子挺辛苦的,就去帮忙张罗灯光音响,当时对这个也不是太感兴趣,“就是想替老爷子分担一点点”。陈伟明说。

  木偶戏“首先要让别人听得懂”

  广东木偶戏主要有提线、杖头木偶戏等几种,其道具相对简单,往往一担箩筐、一个布架子、一个锣鼓和几个木偶就是一台木偶戏的全部“家当”。传统木偶戏以粤剧名曲为主,内容多取材神话传说、历史演义、公案小说和民间传奇等。巷头木偶戏便属杖头木偶戏,表演者在台上一手控制木偶身体,一手握住木偶的两根棍杖操作,可惟妙惟肖表演飞天入地、拿书写字、开弓射箭、骑马划船、穿衣戴帽等高难度动作,再与表演者的唱腔对白、锣鼓敲打等完美配合,让观众沉醉其中。

  “2008年春节我系统性接触木偶戏,开始边学边演。”陈伟明至今仍然清楚记得,同年巷头成立了东莞市群众艺术馆“木偶剧创作演出基地”,经过6年积淀后,他正式接手巷头木偶剧团。当时木偶戏以粤剧唱腔为主,一场表演80多分钟下来,观众的流失率达七八成,剩下的基本是一些粤剧发烧友,该如何留住观众并吸引年轻人呢?

  “木偶戏不创新就没有发展前景,仅靠老人去‘买单’就成了没有生命力的艺术。”陈伟明认为,“首先要让别人听得懂”。

  为此,2009年剧团先后尝试创新推出以普通话为表演语言的木偶戏小品《东仔还金》《东仔劝赌》以及音乐剧《梦溢书香》,后者主要讲述华侨返乡捐建图书馆的故事。有意思的是,观众流失率仅有两三成,可以说普通话成功“稳住”了来看木偶戏的观众。

  结合说唱辅以音乐 不断注入新元素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近年来巷头木偶剧团与时俱进,注入更多新元素。

  巷头木偶剧团在创作方向上注重儿童剧,试水说唱结合、辅以优美音乐的新型粤剧,今年暑假还与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经济学院的大学生,一起打磨创作了木偶戏创意剧本《戏说新女驸马》《篮球场上的碰撞》。前者取材于黄梅戏传统剧目《女驸马》,创新尝试以黄梅戏为蓝本,并与木偶戏进行结合;《篮球场上的碰撞》则聚焦大朗镇毛织和篮球两大特色,力图将木偶戏与毛织文化、篮球文化巧妙融合。在陈伟明的细心建议与技巧传授下,大学生们在这里掀起一场木偶戏“青春风暴”。

  从笨重的镂空樟木木偶头到白木纸黏制而成的轻巧木偶头,从插电式的手推音箱到集声光电一体的数控系统,这些举措既节省了人力又让表演人员更加轻松自如。“木偶没有表情,全靠肢体动作,观赏距离仅10米左右。”陈伟明说,为了让人偶形象更加可爱,剧团还与东莞城市学院等高校合作持续改进,“我们要从人物、角色和语言表达这些方面不断去变,迎合年轻人的想法。”

  “‘摸着石头过河’,非遗的创新过程是需要长时间的沉淀。”他认为,作为传承人要做到的就是坚守传统的同时与现代文化风格融合,这是木偶戏焕发生机的重要途径。

  为传统木偶戏注入“青春力量”

  目前该剧团有团员15人,有的在企业、单位上班,有的是个体劳动者或家庭主妇,大家都有工作或生意,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20多岁,“有演出大家都尽量配合,目前业余演出比较多。”陈伟明说。

  与不少传统非遗项目后继乏人一样,大朗木偶戏如何破解木偶戏传承方面的瓶颈与困惑?“传承问题是最大的问题”,陈伟明坦言,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也很想接触传统文化,但缺少合适的渠道。为此剧团发动该镇老师开展公益性教学激发中小学生兴趣,如巷头小学开设了木偶班,松湖朗中也有专门的木偶戏共享课程,“小学生主要学习基本功,初中生重在练习细节性动作,以让其更加细腻,这样孩子们可以表演一些传统剧目。”

  为营造良好氛围,自2021年起巷头社区和剧团一起筹办巷头社区木偶戏剧本创作大赛。前两届大赛共征集剧本约40份,吸引60多名青少年参加,广州理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组队参赛,目前正迎来第三届。与此同时,剧团还特别注重为木偶戏注入“青春力量”,暑期吸引大学生参加木偶戏表演。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4-09-17 03:09 最后登录:2024-09-17 03:09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