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幸端 通讯员朱澜 在道滘镇,有一群娃娃从小便情迷粤剧,在“唱、念、做、打”上下足功夫。日积月累,“小武松”们登上全国戏曲最高奖舞台;“琵琶宝宝”们与名师在“小蛮腰”广州塔上一起演奏;更多的苗子先后考入粤剧专门学校深造,这是17年来道滘镇开展“粤剧进校园”行动所获得的喜人成绩。 其中,道滘镇南城小学就是“小红豆”培育园。如今,“小红豆”粤剧曲艺团与民乐团已成为南城小学两张闪亮的名片,累计捧回省市级荣誉40余项。 汗水成就“小戏骨” 放暑假前,在南城小学五楼的排练室里,汗珠顺着钟文灏的脸颊滚落,他一个利落地翻身,眼神如电——此刻,他是威风凛凛的“马超”。几步之外,吕柏霖圆睁双目,手中的“丈八蛇矛”虎虎生风,化身莽勇的“张飞”。 石永坚老师的声音穿透背景音乐的鼓点:“眼神定住!走圆场,稳!” 孩子们练完一圈基本功加重头戏,还没来得及舒口气,梁淑红老师的声音又响起:“接着走莲花板……” 钟文灏和吕柏霖,这对六年级的同班同学,在舞台上是“老对手”,已经走过了6年粤剧学习之路。一年级时懵懂入门,从咿呀学唱到能独立演绎《夜战马超》这样的武戏,汗水是唯一的阶梯。钟文灏扮演的马超英气逼人,吕柏霖演绎的张飞豪放粗犷,两人在舞台上的表演火花四溅。 “累,但一上台就什么都忘了。”钟文灏腼腆一笑,但眼睛有光有神采。他凭马超一角捧得广东省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银奖。吕柏霖则是“跨界王”。上午还在粤剧排练场耍花枪,下午就抱起二胡成了民乐团首席。“《夜战马超》里我是张飞,到了《哪吒闹海新传》,我又成了龙王三太子,挺过瘾!”他得意地晃晃脑袋。 粤剧进校园选苗子 2008年,当“粤剧进校园”的种子播进道滘镇南城小学,没人敢奢望它能长成今日的繁茂大树。这所被“私伙局”包围的学校,决意让传统不再只属于戏台和老街坊。这一年,南城小学的“小红豆”粤剧曲艺团、“小红豆”民乐艺术团创建。前者学习粤剧表演,后者学习二胡、笛子、古筝、扬琴、琵琶、中阮等民族乐器。培训老师来自镇文化服务中心的粤剧表演名家与后台乐手。而两支队伍的担纲老师则是南城小学的音乐老师梁淑红。 “全员参与、人人受益”——这是起点。音乐课融入粤剧唱腔,课间广播飘着经典曲牌,每个孩子毕业时都能唱一首小粤曲。“小红豆”粤剧曲艺团,则从全校有潜质的孩子中精挑细选。 “周三、周五下午,我们的训练雷打不动!”梁淑红老师语气斩钉截铁。寒来暑往,每一个排练室都留下了“小红豆”们的汗水与欢声笑语。老师和孩子们的努力没有白费。17年的浇灌,一棵棵粤剧“小红豆”拔节成长,一份份荣誉也飘进校园。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