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欧博Allbet-欧博游戏--娱乐城-百

江门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时间:2025-07-14 18:51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4 次
陈锡添唐达杨嘉敏俞宏伟许倩影  江门是“中国侨都”,侨乡报人则是在近百年中国新闻发展史上开风气之先的先锋队,对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有着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新一代新闻人秉真求实,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紧跟时代步伐,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强音。他们,是时代的记录者。  在我市11月5日举行的庆祝记者

陈锡添


唐达


杨嘉敏


俞宏伟


许倩影


  江门是“中国侨都”,侨乡报人则是在近百年中国新闻发展史上开风气之先的先锋队,对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有着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新一代新闻人秉真求实,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紧跟时代步伐,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强音。他们,是时代的记录者。

  在我市11月5日举行的庆祝记者节活动中,《深圳特区报》原总编辑、江门籍名报人陈锡添结合个人经历作主题演讲。来自江门日报社、江门市广播电视台的五邑新闻奖获奖代表发言,来自开平市融媒体中心、鹤山市融媒体中心的代表作“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在第22个中国记者节这个特别的日子,让我们一起聆听新闻界资深前辈的分享,以及新时代侨乡记者的故事和心声。

  文/图 黎禹君 周华东 杨诗华

  把“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作为终生座右铭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陈锡添作为贴身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被誉为“历史关头的雄文”,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辉煌一页。活动中,陈锡添讲述了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背景及意义,回顾了“南方谈话”主要内容和观点。

  介绍有关背景时,陈锡添说,当时“姓社姓资”的争论严重束缚人们的头脑,改革开放在这个时期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经济发展得很慢。这些情况,使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非常忧虑。他不顾88岁高龄,到南方视察,发表了石破天惊的“南方谈话”。

  陈锡添讲到,视察南方时,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能动摇;关于“姓社姓资”的问题,他说不要争论,发展是硬道理,资本主义的东西也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他鼓励人们在改革开放中敢创、敢思、敢冒。

  陈锡添认为,邓小平同志的讲话,高瞻远瞩、非常精辟,针对性强、指导性强,推动改革开放在全国出现新高潮,也促使经济高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来看,新闻工作具有重要性。比如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如果不作报道,他的精彩讲话就不为全国人民所知,也将成为我一辈子的遗憾。”陈锡添说。

  201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应当感到自豪。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和一篇重要的新闻报道,往往影响了一代人,影响了一个时代。”陈锡添举例说,新华社当年播发穆青和冯健、周原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写得十分感人。“焦裕禄动人的事迹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随着一份份报纸传遍大江南北,这是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我们庆祝记者节,就是不要忘记自己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一方面要认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要接地气,接近群众,坚持为人民群众发声。”陈锡添勉励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强化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把“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作为终生的座右铭。

  陈锡添是江门市外海人,1941年出生于上海,中学就读于新会三中(现棠下中学),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3年入《深圳特区报》,历任记者、部门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

  江门日报社时政新闻部首席记者唐达

  主动发现 主动挖掘 主动策划

  “每一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都离不开宣传部、报社领导的悉心指导和支持,凝聚着记者、编辑们的集体汗水与智慧,体现着奋勇争先、践行‘四力’的江门新闻行业共识。”活动中,江门日报社时政新闻部首席记者唐达结合去年获得五邑新闻奖的作品,谈认识、体会与感悟。

  好题材不能等着“掉馅饼”。“好的新闻题材,可遇,也可求。关键在于‘够主动’,要主动发现、主动挖掘、主动策划。”唐达说,在去年疫情最严峻的时刻,江门作为广东省传统工业基地,积极展现出自己的底蕴和担当。以国务院“感谢信”为契机,江门日报社主动策划了《战“疫”中的江门制造》栏目,也正因有了这个栏目系列稿件的挖掘和铺垫,才最终诞生了《记“疫”中的“江门制造”》这篇深度报道。

  好新闻不能急于“抱佛脚”。唐达分享说,当好的新闻题材突然出现在面前,能不能抓住、抓好,就要看有没有做足“功课”。以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正式开通为例,为了报道好这一历史性事件,他花了近一周的时间,通过各种渠道翻阅整理了有关江门站、轨道交通、区域交通等数十篇、超10万字的报道和资料。在这一基础上,通过结合实地采访、专家对话等形式,逐步对江门站规划建设的背景、历程、意义和展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由此,得以顺利完成了《江门站今天正式开通》《江门,奔跑在追梦路上》等多篇稿件。

  好作品不能困在“小故事”里。“面对好的新闻题材,能否站高一阶、远看一眼,往往就能决定视野的广度、思想的高度。”唐达认为,要把“小故事”讲好,必须读懂大时代的背景,必须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带着对问题的深刻剖析、对未来的长远思考,才能拿出具有启发意义的新闻作品。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我坚信,只要能做到用心用情用力,就能拿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实现理想价值,做到不负于新闻记者的初心使命,不负于党和人民所托,不负于历史时代的寄望。”唐达说。

  江门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杨嘉敏

  向全国乃至世界讲好侨乡故事

  在融媒体时代,江门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杨嘉敏是新闻记者、是出镜主持、也是微信小编,采写的广播电视稿件有2000多篇,除了关注报道江门自身发展,还走到北京、香港、澳门、广州、珠海、深圳等城市,用镜头记录江门走向全国、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故事,也获得了江门市广播电视台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全媒体之星等荣誉称号,参评作品在全国、省、市中获奖,展现了新时代新闻人的初心与匠心。

  “近年来,在台主要领导的部署下,我们加大力度做好对外传播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杨嘉敏说,江门市广播电视台上送稿件在广东台各新闻栏目的播出数量,被《广东新闻联播》采用总量连续创新高,排名在全省跃居前列;在央视的发稿数量与质量实现了双提升,采拍素材在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主要新闻栏目播出,展现了江门形象,讲好了江门故事。

  其中,2020年7月26日晚上,央视《焦点访谈》播发了题为《闯关过坎 一波三折》的新闻节目,通篇以15分钟的时间,展现江门中小微企业依靠国家政策,闯三关迎生机的故事。然而,这却是报道播发前一个多月,杨嘉敏和同事们万万没想到的。因为他们的采拍过程也如新闻标题所说的那般:一波三折。

  梳理央视老师不断发来的采访要求、事前与3家企业沟通、列采访提纲及采拍清单、奔走各地采拍企业、整理采访素材……经过4天高强度的工作,杨嘉敏和同事终于完成了采拍传工作。然而隔了一天,央视编导老师又发来消息:央视领导看了初稿,决定此期《焦点访谈》就聚焦江门一个城市,以竞晖电器公司为主线进行深度报道,需要再细化完善他们的故事。“这比之前的工作要更细更难。”但杨嘉敏也深知,这是宣传江门的好机会,一定要高质量地把任务完成。为此,他们又足足花了4天,聚焦竞晖电器公司的4个人物进行采拍。

  杨嘉敏表示,在新时代下,她和同事们将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不断践行“四力”,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用心、用情、用功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继续向全国乃至世界讲好侨乡故事。

  开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许倩影

  与“记者”相遇相知相伴

  作为一名“95后”年轻记者,开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许倩影从相遇、相知、相伴三个部分出发,分享了她和“记者”的故事。

  今年是许倩影成为一名记者的第二年,回忆选择这份职业的初衷,她说:“这份工作很有趣,可能因为我是一个坐不住的人,所以能够走上这个岗位我很高兴。还记得第一天下班回家后,我特别兴奋地向父母分享,那些曾经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主播们突然就成了我朝夕相处的同事,那种新鲜感我至今还记得。”

  这就是她与“记者”故事的开端。

  加入开平市融媒体中心一年多的时间,许倩影穿梭在开平的大街小巷、走遍了开平的东西南北,不仅活跃在重大项目一线,也出现在突发事件现场,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了城市发展的脚印,书写了普罗大众的光荣和梦想。“用镜头用文字留下记录,能够为时代的进步和城市的变革贡献自己的一丝光亮,哪怕微不足道,也是一种光荣。”她说。

  作为一名记者,许倩影获得了走入别人生活的“特权”,倾听了很多在生活上本没有交集的人的故事。对此,她认为:“权利和义务总是相辅相成的,因为需要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为了让自己显得更专业一些,我总要不断地做功课,来增进自己对于各领域知识的了解。”

  一年多过去,“记者”两个字在许倩影看来褪去了很多光环,但是它更鲜活了,哪怕忙碌是常态,可这才是最真实的。

  第22个中国记者节是许倩影的第二个记者节。不变的是她依然认为记者是一份很有趣的职业,依然喜欢津津乐道地向家人朋友分享在工作上的所见所闻。

  “感激自己当初的选择,我也依旧期待能够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自己能够保持谦逊、保持学习,能够跑得更快、去到更多的事件现场,也能放慢步伐,走得更沉稳更理智。”许倩影表示:“最重要的是,希望我和我的同事们能够一起努力,制作更多更具态度、更有深度、更富温度的新闻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美丽的开平、听到侨乡的声音。”

  鹤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俞宏伟

  把爱注入无声的文字里

  曾经,鹤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俞宏伟对记者职业的理解是“说实情、讲真话”,“新闻采写只要忠于事实,多做正面报道就算尽责”。抱着这种“及格”的心态,他没想过能通过职业去帮别人做些什么。后来,鹤山市古劳镇上升村原党总支书记吕传卿的事迹改变了他对职业的认知。

  “对于吕传卿来说,几代村干部没有完成的防汛大道不建,没人会指责她;几百年的旧鱼塘不改,也没人会说她不作为;尤其是身患绝症后,她完全可以躺在病床上不为村里的事操心。但10年时间里,她坚持每年为村民办一件好事,实现总投入超过千万元。”这启示俞宏伟:要用心、用爱去发掘、去报道,要用高于“及格”的标准去履行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最早触发俞宏伟践行这种责任的,是一名叫李银贵的女孩。

  家住鹤山市龙口镇松岗村的李银贵,4岁时因一场意外,身体70%的面积被烧伤。虽然经过治疗,保住了性命,但是此后一直被烧伤组织拉伸撕裂带来的痛苦折磨着。

  俞宏伟在采访中得知,李银贵的父亲已经因病去世,母亲因患有精神病不能自理回了湖南老家,留下她们三胞胎姐妹与8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医生曾多次建议李银贵做植皮手术。“一定要帮帮这个女孩”的念头油然而生,于是俞宏伟和同事在电视和微信平台推出了连续报道《烧伤女孩李银贵的痛与爱》。

  第一篇报道《在伤痛中期盼》推出后,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第二天就有人带着善款来看望李银贵。随着6篇报道的陆续推出,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向这个可怜的女孩伸出了援助之手……短短1个月,李银贵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近20万元。靠着善款,她先后接受了5次植皮手术。

  2019年,李银贵从鹤山市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进了一家大型印刷企业,当了一名技术工人。

  “在长达近3年的跟踪报道和帮助过程中,我收获了助人的快乐和满足,收获了新闻报道以外的价值,这种价值源于心中的爱。”带着爱,俞宏伟和同事重新出发。“记者,可以没有轰轰烈烈的举动,但一定要有火热的情怀。记录美好时代,别忘了把爱注入无声的文字里,去温暖人心。”俞宏伟说。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7-15 08:07 最后登录:2025-07-15 08:07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