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 孙楠 从7月21日10时开始,北京市自西向东出现了强降雨。 监测数据显示,截止到22日06时,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房山河北镇,达460毫米,突破历史纪录。 截至22日17时,北京市因暴雨死亡37人,政府投入抢险人员十多万人。 为什么会下这么大的雨? 南方的水汽源源不断,冷暖交汇点处于北京上空 北京市气象台总结此次降雨过程有雨量大、雨势强、范围广等特点。 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和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华北一带剧烈交汇。因此,这一带产生了强降雨。北京市气象台台长乔林坦言,这次降雨过程强度之强比较罕见。此次天气系统覆盖了整个华北地区,冷暖空气的交汇点恰好处于北京上空。并且,持续几天的闷热给京城积蓄了充沛的水汽,北京以南的水汽又源源不断地输入,将空气湿度送至饱和,为降雨营造了良好的水汽条件。 乔林补充说,北京西部、北部环山的特殊地形,则使被堵截的气流更加“勤奋”地做抬升运动。这种情形下,一遇到冷空气活动,对流云团就即刻得到强烈发展。 此外,北京的东面存在一个高压天气系统,它的阻碍导致北京降雨系统的东移,因此降雨持续了较长时间。 城市化增加降雨量,下垫面热力大促使云系新生 乔林认为,城市化导致的热岛效应,也是加大雨量的因素之一。 早在2002年,美宇航局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谢泼德博士就发表过论文称,受热岛效应影响,城市地区气温有可能比周围郊区或农村高出0.56℃至5.6℃。这些多余的热量会破坏城市空气循环的稳定,并有可能促进降水云层的形成,使降雨量增多。 乔林说,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下垫面,地面热力比原先大。这导致城区气温难以回落,水汽无法流失。 在此次降雨过程中,正是由于地面热力大,产生对流运动,使得云系不断地新生和发展,加大了降雨强度。 不过也有气象专家认为,城市化进程对降水的影响有着非常复杂的物理机制,因此,尚不能断言像北京这种特大城市,城市化进程是造成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不能把一次暴雨归因到气候变暖 北京的主汛期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有“七下八上”之说。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主任郭文利说,在上世纪50年代,北京也经常出现大雨。在这次降雨前,北京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朝阳,有418.4毫米。 从大气运动的角度看,强降水事件是大气自我调节的产物,它总是会出现。因为我国处于东亚季风系统内,季风系统的明显特点是它的年际变率特别大。这意味着有些年份降水特别多,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有些年份降水又特别少,容易出现高温、干旱等灾害,这是东亚季风系统年际变率大的一种表现。 郭文利认为,气候变化的确导致极端事件增多,但是气候变暖是否直接影响一个地区降雨强度的增加,是一个很复杂的科学问题,不能把一次强降雨过程直接归因气候变暖。 针对北方是否出现涝的趋势,郭文利则认为,此次降雨过程之前,北方很多地方出现了夏伏旱的迹象,并且目前也没有足够的科学支撑证明北方出现由旱转涝的趋势。 预警及时为何仍水漫京城 北京市专业气象台发布内涝风险预警,排水部门提前调度 针对此次降雨过程,北京市气象局连发多次预警,并于21日18时30分发布北京历史上首个暴雨橙色预警,提醒广大市民防灾避雨。 除了对公众及相关部门发布天气预警之外,北京市气象局还针对大城市积水问题,发布了内涝风险预警产品。 北京市气象局专业气象台台长丁德平介绍,他们把老的城八区细分为100多个小区域,对这100多个区域以及主要积水点进行内涝风险预报。 预报员结合北京特征,考虑地形、人口集中度、建筑群分布等因素,将可能致灾的风险划分成4级,直接提供给城市排水部门,便于排水部门提前进行部署和调度。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刘和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降雨过程天气预报比较准确,我们也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检查水位,检查防汛设备抢险排水设施等等,但是这场雨实在是太大了。” 积水被抽进河道中,但是河道的水满了又返回来 在这次降雨中,北京市排水集团、自来水集团及公安、公交等多个部门都参与了排水。记者从北京市排水集团了解到,截至7月22日4时30分,该集团下属的78座雨水泵站累计抽升量114万立方米;各污水处理厂累计抽升量306万立方米。 北京市民都知道,莲花桥是雨天最容易积水的地段之一。在这次降雨过程中,莲花桥下的积水最深超过2米。尽管工作人员称1个小的抽水泵每小时就能够抽升150吨水,但是仍然不能有效解决桥下积水问题。 从北京电视台记者21日23时在莲花桥传回的3G画面中可知,莲花桥的积水被抽升到附近的河道中,但是河道的水已经满了,河道的水又返了回来。 河道返水的情况并不是今年才有,2011年6月,北京经历强降雨,在丰益桥下的铁道桥附近,排水集团工作人员也发现,积水并没有随着抽水而减少。排水集团管网部副部长梁毅曾总结此类事件说,河道排水能力不足,泵站抽出来的水无法排到河道内,河道内的水反而向道路倒灌。要想扩大河道排水能力,就需要拓宽河道。 亟待提升大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北京今年的移动泵车比去年多了1倍以上,汛期时分别布控在18处容易出现积水的地区。据梁毅介绍,工作人员在21日早上就开始对个别容易发生积水的河道提前进行了抽水,降低水位。尽管如此,依然发生了严重的积水问题。 不可否认,各部门提前防范,积极抢险,防灾抗灾能力有了一定地提升,但也显示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情况下,大城市防灾减灾的脆弱性。 凤凰卫视评论员吕宁思在凤凰卫视《正点新闻》中说,排水系统比高楼大厦更能代表现代化。他认为这一次的大暴雨是对过去多年来急速的现代化一种检验。大自然的一些挑战或者突袭,给我们城市设计及管理带来了比较严重的教训。 因此,我们亟待提升大城市防范涝灾的能力。城市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条件、人口密度以及建筑物的分布,设定不同的防汛建设标准,不断加强城市地下管道的建设和配套管理,完善城市内涝防御应急体系建设。 【微议暴雨】 微博正能量 @如刀岁月27 :本人公司在左家庄街甲2号北京国际友谊花园1号楼6H,公司有水、有零食、有电视、有电脑、有WIFI、有床、有沙发、有“三国杀”,能洗热水澡,全部免费提供。不是炒作,我也不是坏人,困在附近的可以过来避难。都是北京人就想做点儿自己能做的。我会通宵守在电脑旁,不用跟我客气。同时祝赶路的朋友平安。 @大旗颜建国 :七月是一个残酷的季节,首都遭遇特大暴雨,群众受灾遇险:车熄火、屋停电、网断线、水围村,有人甚至受困连求救信息也发不出去。为更加合理利用微博资源,呼吁博友们停止一切商务休闲娱乐话题,全部改为抢险热线,为任何遇险人员提供救助的信息支持。再次请求转发! @喵爷-吴淼 :这里的司机没有要价900,没有趁火打劫,几个出租车司机把栅栏拦在路中间,还留守了人,告诉别的司机哪里可以走,大喊着行人坐车只要顺路不要钱。你们真好! @兰堂王文英 :昨天北京大暴雨,在北京望京,不少网友自发组成爱心车队,免费运送困在机场的旅客。发起爱心车队的是网友菠菜X6,他组织20多辆车零时30分赶往机场,第二批爱心车队50辆。住在机场附近的刘先生说,他以前在美国时被别人帮助过,今天自己也开车出来,帮3个外国人找到宾馆,回家已是凌晨5时。 微博雨后启示 @商业周刊中文版 :北京暴雨给中国人的启示:1.追逐摩天大楼高度,不如拓宽下水道尺度。2.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3.高楼大厦看得见,而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一个城市的本真面目。4.一个城市的美好与不美好,都能在下水道里找到答案。 @任素汐 :生活在每个下水道旁边的是我们每个人,每次想扔垃圾、扔烟头的时候想一想,这是下水道、不是垃圾桶。先做好我们该做的吧,出问题的时候不至于怨天尤人。 @李小萌 :对于长期生活在内陆城市的我来说,气象预警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别说以此调整和安排自己的出行计划。 @哥本树根:暴雨遇难人数升至37人,其中触电死亡5人。而当天北京气象台曾在下午14时和15时30分两次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后又提升至橙色,要求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可昨天球赛、演唱会……有谁理会过? (责任编辑:李文勤)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