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人格怎能被证书化? 近日,上海交大正酝酿给毕业生颁发一份“人格证书”,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上海交大也意识到准确描述学生 “人格”的困难性,所以学校会经过多层论证及检验,最终出台考核方案。晴天一声雷,大学教育现在真是变着花样,先前有北大的校长推荐制,现在又来了个“人格证书”。正如校长推荐制一样,人格证书的取用标准,中间环节的透明性,监督环节都存在严重的不可操作性。这证书还和学生将来的毕业找工作挂钩,显得更是荒唐。而且人格本身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怎能用证书去生搬硬套?
鉴定人格 人格证是个什么证? 人格证书是教育弱智化的体现
“人格证书”还是洗洗睡吧 证书化的人格与小数化的素质 校方此举已经将学生的行为和毕业利益捆绑在了一起:一个学生想要得到校方的推荐、抑或是拿到“优秀毕业生”的称号,就必须向评定人格的“评委”们示好。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也仅仅是评委们看到的人格。此种语境之下,“人格证书”难免不走向功利化。 人格证是个什么证 人格证是怎么产生的呢?根据上海交大方面的介绍,先是班委会考评,然后学生所在学院、社团来给出初评意见最后由学校成立的专门委员会来审核。这样一步步,毕业生的人格就此成形。敢情在这之前他们的人格是一片空白啊。当人格需要一张证来证明时,而一个人的人格证由他人评定时,无论结果如何,这过程就伤到了毕业生们的人格。
相关阅读
与光棍节一样无厘头的“人格证书”
上海交大拟发“人格证书”引争议
复兴调查
一厢情愿 人格也需证书认证? 证书评定的人格没多少实际意义
人格岂能通过“证书”来度量 人格证书是教育弱智化的体现 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尽管我们的大学也频频喊出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口号,但对照许多大学连最基础的独立精神都严重缺少这一现实,对照行政之手依然左右着大学的办学方向与思路这一困惑,指望大学去为学生们颁发人格证书,这可是它们不可承受之重啊。 人格证书是教育弱智化的体现 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尽管我们的大学也频频喊出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口号,但对照许多大学连最基础的独立精神都严重缺少这一现实,对照行政之手依然左右着大学的办学方向与思路这一困惑,指望大学去为学生们颁发人格证书,这可是它们不可承受之重啊。
证书满天飞 将来还会蹦出什么证书? 现阶段高等教育应该重就业
无品格的大学能用“证书”培养学生人格吗? 人格证书别逼大学生降低人格 中国是一个证书满天飞的国度,很多国人一生中都为证书所累。仅大学毕业,就会有若干证书伴随左右。在上海交大的构想中,学业证书、能力拓展证书、人格证书是全面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三大证书。社会舆情已经证明,这样的构想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为学生颁发“人格证书”纯属多余 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无疑具有方向性,但主要应把精力放在专业设置改革和促进学生就业上。在“人格证书”上下功夫尽管劳神费力、用心良苦,可以尝试,但缺乏实际意义,还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上多下点功夫。
往期回顾
银行怎能公然放高利贷?
每日一问往期查询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