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安徽合肥有这样一家老牌叉车制造企业,把用来搬运货物的小叉车,干成了连续33年全国领先的大生意。2024年,他们又在转型升级中迎来大爆发,年内整车出口突破10万台,创历史新高。叉车如何“拖举起”新质生产力?传统装备怎么跑出转型“加速度”? 夜里两点,安徽合肥的这家叉车生产企业,发货区里依然熙来攘往,5辆卡车依次排队,上百吨货物等待出发。 货运繁忙的背后,是目不暇接的叉车订单。企业负责人给记者展示了一个专门放置订单合同的柜子。 对于叉车这样一种随处可见的工业车辆,市场早已高度饱和。这家企业的订单却在2024年增长了87%,单月订单金额甚至翻倍。 为了扩大产能,原本空旷的车间里越来越“无处下脚”,地面到处都是改造的痕迹。 而从这里诞生的新产品获得市场高度认可后,也帮总公司安徽叉车集团成功渡过了难关。 订单的变化来自产品的升级。搭载着上百枚传感器的无人驾驶叉车,不仅不会在迷宫般的仓库里迷路,还能精准地锁定货物的位置,送到对应的生产线上,精度误差不超过1厘米,场地里最多能有300台叉车同时作业而互不干扰。 这整套智慧物流数字解决方案都是企业的新产品。用负责人自己的话说,专注叉车66年的老牌设备制造商,如今正转型成为软硬件一体的集成服务商。 产品弯道超车的同时,企业里的员工也在打破传统叉车厂给人的印象。这段时间,每个周一的清晨,企业里都会招聘5—10名新员工入职,不仅招聘数量大,一些岗位也与叉车厂似乎显得“格格不入”。 这间办公室里,几名三维动画师正在做数字仿真系统。而在产品测试区里,算法工程师正敲着代码,给无人小车规划线路。不仅如此,在这份企业花名册上,还有很多没见过的岗位名称。 随着研发人才的涌入,2024年前三季度,安徽叉车集团研发投入超8.2亿元,同比增长11.2%。凭借智慧物流、新能源等新赛道,企业也从产品出口变成了品牌、研发、产业链打包式“出海”。目前,已建立8家海外营销公司和1家海外研发中心,产品销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订单暴增、产品升级、研发人才涌入,这三重变化让传统的叉车厂不再传统。据了解,一台小小的叉车浑身上下的零部件多达1500种,大到发动机、变速箱,小到螺栓螺母,供应链企业多而分散。叉车产品转型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让链上的各个环节跟着一起转,完成这场协同作战? 铸锻俗称“打铁”,是最传统的一种制造业,却也是叉车供应链上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这间铸锻厂,一台3D打印设备里,一个浇铸用的模具即将打印完成,随后它就要被送去清砂、浇铸。这意味着,一款新产品从图纸变为实物只需要4天,而在过去这个时间是两个月。 积极拥抱变化的不只有铸锻厂。在一场叉车供应商大会上,企业都不约而同地围绕转型升级加快布局。 看来,转型不仅是叉车厂的选择,也是整条产业链的共同选择。从这张包含了130多家叉车供应商的坐席示意图上得以窥见产业链转型的全貌。 负责人介绍,现在不仅供应商里含“智”量更高,专精特新企业的占比也从上届大会的30%左右,提升到了现在的60%左右。 这样的集体转型是如何做到的?从整车企业到配套企业,如何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记者在合肥市工信局找到了答案。 这份厚厚的重点产业链推进手册包含了装备制造业等8个产业。围绕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共梳理出了506家一二级供应商,每个月更新一次。凭借这份产业链“知识图谱”,工信部门为企业搭建产业对接会等交流平台。 一边搭平台、建“朋友圈”,一边拿出“真金白银”激励传统企业技改意愿。目前,安徽合肥已连续17年对新增设备、新建厂房给予15%的一次性补贴。2024年,市级已安排传统产业技改资金约6亿元,鼓励更多像叉车一样的传统产业跑出转型“加速度”。 安徽科创实力雄厚,区域创新能力已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方阵。眼下,一批创新平台的搭建,也在为叉车等装备制造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儿”。为了把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家科研院所里的技术人员直接当起了推销人员和服务人员。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分离机械部门负责人陈崔龙忙着收拾材料,准备出门去见客户。他的办公桌上,几类文件堆在一起,既有科研论文,也有给企业做的技术方案,还有厚厚一摞的技术合同。 按照从研发到市场的不同环节,陈崔龙把团队分为了三个工作小组,不同工位上还摆上了不同的铭牌。 为了当好营销人员,他们甚至学起了自媒体短视频制作来推广技术产品。而跑展会、跑客户、外地出差更是习以为常。 眼下,作为国家通用机械基础件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的依托单位,这家机构涵盖了压力容器与管道、流体机械、食品包装机械、石油装备等十多个细分领域,能为各行各业的制造企业提供托底式服务。 目前,合肥已有两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13家、57家。这些创新平台带动合肥市规上工业、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已达1.99%、2.29%,均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