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影评委员会主任:自己有时也看豆瓣电影评分 娱乐新闻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7年01月18日 06:35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网络影视评论委员会”日前在京成立,并发布《网络影评人七大公约》,被媒体称作是首个冠有“国字头”的网络影评团体,引发部分人对未来网络影评客观性的担忧。 担任这个网络影评团体首届主任的是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论家,文化学者。对于采访主题,张颐武也有自己的选择。一开始礼貌婉拒了,见记者不走,问:“你要采访什么内容”,得知是“电影”,张颐武一下子来了兴致:“电影好,聊聊电影可以,走!” 于是,我们就从最近争议最大的《长城》聊起来。 谈“张艺谋已死” 是否是“诅咒”有待探讨 北青报:您看《长城》了吗? 张颐武:看了,我还写了影评。这是一部大规模制作、国际水准的电影。可以说是中国大片和全球制作接轨的一次尝试,意义重大。 北青报:但网上对《长城》的争议还是很大的。 张颐武:片子的想象方式是超越历史的,有些细节没有历史根据,比如1000多年前就用英文跟宋朝人直接对话,从这样的细节来要求的话,肯定是要受到批评的。还有人说这片子没有主题,其实片中是带有面向全球的恐怖隐喻,容易让人联想到当下世界存在的恐怖主义,也不能简单地说没有主题。 电影都是见仁见智,观众有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的。有人因为这部片子没达到20亿而唾弃它,事实上2016年的票房环境,十多亿也是不错的成绩,说明观众还是有一定兴趣的。 北青报:有微博大V针对这部影片公开说“张艺谋已死”,这样的评价您怎么看? 张颐武:这句话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人生、生命,这就有对人不尊重的含义;另一方面是指艺术创作,创作乏味了。这两层含义就引起了不同的争议,当然,“死了”这个话,确实说得极端了一些。这种戏剧化的修辞,是否冲击了底线,是否属于对个人的诅咒,还有待探讨。 谈“豆瓣电影评分” “豆瓣”也是提供服务的平台 北青报:差不多同样时间段,“人民日报批评豆瓣评分”的文章被刷屏,那件事是怎么回事? 张颐武:这件事我认为有一些误解,圈内也有开玩笑说这是“碰瓷”人民日报。当时传言是人民日报官方发声,批评了豆瓣评分。但事实是,这并不是人民日报的报道,而是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的其他报道,和人民日报批评是有相当的差异的。 它反映了某些人的一种心态:总是要说人民日报或其他权威声音在批评网络影评言论,好像有人要网络影评不能说话。影评声音多样其实是社会的常态,往往电影业界、制片方等对一些影评比较焦虑,担心对行业和市场有影响。所以现在来看,这个事儿实际上就是业界声音和网络声音之间的碰撞。 北青报:您平时看“豆瓣”的电影评分吗? 张颐武:有时候也看,作为一个参考,豆瓣还是挺好的。 北青报:豆瓣影评写得怎么样? 张颐武:豆瓣等影评有些很精彩,分析得既生动又有很深的理解,对观众观影有很好的作用。现在有些越写越短了,以前豆瓣的长影评很多,现在长影评往往都靠后了,不太引起注意。当然,短的评论也可以写得很有意思。 北青报:“豆瓣”、“猫眼”这样的评分体系怎么样? 张颐武:电影评分体系这么些年也起到了一些作用,对观众观影有参考作用。但是也不排除有一些不客观的评分存在,豆瓣、猫眼也是“生意”,也是企业在做平台服务。有些评分和市场的表现却是背离的,评分很低,结果票房表现不错,评分高的,票房表现反而一般。所以说,评分体系也未必完全能够左右电影市场。 整体来说,豆瓣主要影响的还是大都市观影人群,文艺青年。当这个影响扩散到普通人群、或者三四线人群,作用就有限了。 谈“网络影评委员会” 不存在统一口径 北青报:为什么想要成立这样一个组织?是因为“豆瓣影评事件”吗? 张颐武:那倒不是,网络影评委员会已经筹备了一年多。这几年网络影评影响越来越大,对观众的影响也大。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历来关注群众影评、业余影评,对这个新增部分当然很关注。 现在成立跟“豆瓣影评事件”没有什么关系,更不是影评“国家队”。 北青报: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是什么样?现在有多少人?主要做什么? 张颐武:其实就是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下面的一个专业委员会,更像是一个同业学会,针对一些议题召开会议沟通研究。理事成员有十多人,除了理事成员,还会联系很多影评人。 主要工作就是沟通和交流,电影业界与影评界总有点“敌视”的感觉,业界很怕网络影评一骂就没市场了,所以他们之间也需要一些沟通。还有就是不同影评人之间的交流,倾听不同的声音。 北青报:交流太多,会变得“统一口径”吗? 张颐武:目前来看,网络影评非常活跃,不可能同质化。另外,委员会成立就是为了发出不同的声音。就像导演一样,每个导演的作品都不一样,每个影评人写的影评也都不一样。导演协会一直存在,张艺谋和贾樟柯的片子就变成一个样子了吗?(笑)作家协会一直存在,刘震云和莫言的作品就变成一个风格了吗? 评论者当然不会因为参加了一个协会,就写一样的评论,同质化不会因为学会的出现而出现。 谈“网络影评人公约” 影评人自律的基本底线不针对全体网民 北青报:这七大公约怎么起草完成的? 张颐武:其实就是委员会内部成员之间达成的共识,也没有太繁琐的起草过程,像“没看完电影不应该作评论,不应该使用网络暴力”这些都是基本底线。 北青报: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在网上发表影评会受到这七条的约束? 张颐武:当然不是,不是针对全体网民的,是委员会成员对自己的自律,作为一个影评人,这七条都是基本底线。 对普通观众当然不用这么要求。观众就算没看,想吐槽两句也正常。但比如你是一个有一定影响力,可以影响一群人的网络影评人,那么起码你应该看完这部片子再发表意见。 北青报:什么样的人算是“网络影评人”? 张颐武:网络影评人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他持续在网上写影评,受到观众关注,目前来看这个群体还是很清楚的,主要是一些相对集中的意见领袖,他们是网民,同时也很有影响力。 并不是每个观众都是“网络影评人”,看完电影随便写一句喜欢或者不喜欢,那是普通观众的感想,不是影评人的影评。 北青报:公约中反复强调“专业”,怎么样算是“专业”? 张颐武:对电影规律有一定了解,对电影的叙事方式、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方式有了解,能够作比较深入的分析。这和随性看电影的观众还是稍有差别的。我们希望影评人是有一些素养的,对电影的艺术、运作有一定了解。 谈“影评圈” 没有绝对的理想状态 北青报:委员会还有其他具体的工作安排吗? 张颐武:除了交流沟通,还有对网络影评的研究和思考,维护影评人的权利、保护版权等,会逐步展开。 北青报:以后会把“豆瓣”、“猫眼”这样的影评相关机构纳入进来吗? 张颐武:成立大会的时候豆瓣的人来参加了,参加委员会并不是说会妨碍发表评论,没有“统一”或者“约束”。无论是平台还是影评人,肯定希望自己的影评更客观,委员会就是交流的平台。 北青报:现在中国的影评环境怎么样? 张颐武:总体很活跃,网络影评这个新增量更显出活力,观众也非常期望好的影评。但很多时候,一些言辞激烈吸引眼球的影评,声音就很大,大家就能听得到。说的比较客观的,分析复杂的,就没人看了,这是网上容易出现的情况,确实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北青报:理想的影评圈应该是什么样的? 张颐武:没有绝对的理想状态,就说说希望吧,能有更多不一样的声音,让观众得到更客观的信息,网络影评有更好的信誉。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小妹 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 内存 《网络影评人七大公约》内容 1.坚持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网络影评的良好氛围; 2.坚持实事求是的批评,不庸俗吹捧,不阿谀奉承,不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 3.尊重每一位观众喜欢或讨厌电影的权利; 4.尊重观众对电影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 5.坚持以专业的精神、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电影作专业分析,以理服人,增加公信力; 6.无论优劣,认真对待每一部电影,在没有看完全片的情况下,不正式发表影评; (责任编辑:) |